华体会电竞,华体会电子,华体会体育官网,华体会靠谱吗,华体会APP,华体会官方网站,华体会网址,华体会官方平台,华体会app下载,华体会体育靠谱吗,华体会2025最新,华体会世界杯,华体会欧洲杯
江湾“拉丁区”为大学城带来了浓厚的革命精神熏陶,也是民国期间重要的学术思想空间之一,许多著名的文人如鲁迅先生等都聚居在天通庵站附近的施高塔路(现在的山阴路),名家齐聚,书店林立,今天路上仍可见翻新后的内山书店。依淞沪铁路两旁而建的建筑中,一排排的都是商务印书馆旗下的机构,从出版到印刷、发行、藏书等一手包办。李登辉校长是商务印书馆创始人的姻亲,也是重要的外文编辑,出版过多种编著。宝山路附近还有印度锡克教教堂等重要的文化地标,四大的会议地点就是靠着它而确定的。
历史上江湾“大学城”中诸多学校,有着浓厚的进步色彩,江湾镇中有以模范、游民工厂扩建而来的国立劳动大学,也有陆续迁来的立达学园、中国公学、两江女子体育师范、东南体育专科等一系列高校,各间高校相互联系,形成地理位置上紧凑,思想上自由包容的学术空间局面。有趣的是,当时几所高校间的内部交流极密切。例如,以工、农学院立校的国立劳动大学拟设立文学院,因缺乏文科人才,校长紧急找来复旦的文科教师做兼职,复旦各系院长们纷纷带头参与其中。
同年建成的教学楼简公堂亦是中式审美的典范,飞檐鸱吻,金碧辉煌,是当时校园里最为壮丽的建筑,也因此成为思想交流的圣地。1923年李大钊先生曾受邀到此发表演讲《史学与哲学》,1927年,陈望道以中文系系主任的名义邀请鲁迅先生在此楼二楼演讲;复旦大学最出名的“复旦剧社”也曾在此上演由著名导演、剧作家、戏剧批评家、时任复旦大学教授的洪深指导的《五奎桥》、《少奶奶的扇子》等话剧。“品”字形的第三个“口”,便是精美的学生第一宿舍,这是一座西洋式三层砖墙楼房,第三层置玻璃气窗,使整个楼层通透明亮。
五角场作为地理标识的诞生,可追溯到国民政府时期推行的“大上海计划”,及由此推进的交通规划和建设实践。当时,租界内集聚了全沪最主要的工商业设施与市政资源,民国政府期望将城市中心的权能迁移到华界内,并营建一座文化及经济自足独立的新城。于是,远离租界辐射圈、拥有大片郊地又接壤华界和租界的江湾镇便成为不二之选——既能规避与租界直接竞争的空间挤压,又能依托虬江码头与淞沪铁路构建自主的交通体系,这种选址策略可谓是“上上之策”。
大上海计划正式落实后,各大型干道工程陆续动工。1930年前后,其美路(今四平路)、翔殷西路(今邯郸路)及黄兴路三条干道相继落成,与分别于1925年及1923年筑就的翔殷路及淞沪路共同构成完整的五岔路通枢纽,五角场由此得名。当时的民国政府曾想将吴淞港区纳入“新上海”的发展框架,以水陆联运的模式重塑上海的经济地理格局。然而,抗日战争导致江湾地区的基础设施损毁严重。抗战结束后,政府虽然尽力进行修补性建设,但仍受制于动荡时局,连绵不断的炮火使该区域再遭重创。最终,原初构想的宏大发展蓝图未能全部实现。
1954年,江湾区供销合作社在翔殷路西侧搭建竹棚店铺,集中经营百货、棉布、五金等商品,形成第一个小型的商店群。而贯穿南北的淞沪路两边挤满了各种普普通通、没有名气的小店,店铺大多是低矮的平房,道路亦不如现在宽敞。次年,第一所国营商店淞沪饭店(初名为国营淞沪食堂)开业。淞沪饭店的建筑风格为花园洋房的样式,两层楼高,门口设有花坛,在周围的一座座小平房中“鹤立鸡群”。淞沪路上还有另一家国营商店——新华书店,以此两间国营商店为坐标,环岛周边的商业布局初具规模。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于1966年-1972年的日记中,曾三十多次提及“五角场一转”,文学家贾植芳先生记录于1982年-1984年的日记中也多次提及去五角场洗澡、理发、采购。严肃可敬的教授们将生活日常录成文字,俨然一幅幅烟火气充足的民俗画。“至五角场买点心、稿纸”“下午休息,五角场一转,购果酱、烤子鱼等”,他们既在淞沪饭店会客,也偶至翔鹰电影院观影,还到翔殷路邮局订杂志……在那个资源匮乏却渴求知识的年代,五角场承托着复旦师生们有限的娱乐,也扮演着文化空间的重要角色。
2003年,华联购物中心与复旦大学达成协议,租用第五教学楼和第六教学楼旁边的空地,在此后的几年内,“南区一条街”步行街上的食肆、书店和超市等逐渐构成了复旦学生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08年的《风物上海》节目记录下了南区一条街在寒假开学时最为兴盛的一幕:书店内的书架从上到下堆满一本本字典、小说、杂志,步出店外,街上商店林立,整条街充满生命力和欣欣向荣的朝气。镜头转往人们,来往的学生还带着千禧年特有的朴素气质——黑框眼镜、厚刘海,画质稍低但毫无滤镜及掩饰的线年,南区一条街书店内的熙攘光景/图源:风物上海
目前,四大校区各自的分工定位不同:邯郸重点发展全校本科人才培养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及其高层次人才培养,枫林以传统优势医学研究及其高层次人才培养为主,辅以高年级本科教育;江湾主攻理科、应用技术学科的研究及其高层次人才培养;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则全面对接国家实验室建设,建设面向国际科技竞争的创新基础平台。三个新校区的建设既继承了复旦这一百二十年以来的精神面貌,亦引领了新的未来——复旦人将在更广阔的思想和物质空间谱写属于复旦人的故事。